- 溥心畬的微年表(年譜)|西山逸士
- 細心 珍藏名家字畫|誠心 肯出高價錢
- 張大千先生|年表年譜
- 孫文|博愛與天下為公
- 豐子愷|流光中不失童心
- 張大千|近代國畫巨匠 獨創潑墨山水
- 溥儒(溥心畬)|嗜愛螃蟹的王孫逸士
- 溥心畬的微年表|西山逸士前
- 于右任|太平老人 推廣草書
- 傅斯年|捍衛學術自由
- 胡適|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新青年
- 閻錫山|將軍 行政院長
- 齊白石|純樸實真的書畫大師
- 吳昌碩|巨幅書畫 金石專家 篆書奇古
- 林語堂|Lin Yutang 京華煙雲
- 謝稚柳|書畫鑑定家也是書畫家
- 徐悲鴻|融貫中西 畫馬展現浪漫愛國情操
- 梁實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 黃君璧|蔣宋美齡之師 尤擅白雲飛瀑
- 黃冑|筆墨當隨時代 畫驢一絕
- 董作賓|甲骨文學大師
- 臺靜農|文學史家 隸楷行書皆好
- 劉文西|西安人民藝術畫家
- 蔡元培|奠基近代教育與科學
- 錢穆|教育家與國學大師
- 宋文治|近現代文人山水畫家
- 林散之|寫草書必讀書帖
- 台北· 故宮· 人|胡驍
徐悲鴻|簡介
海華堂長期高價收購徐悲鴻書畫,誠心有信譽,觀迎與我們聯繫。
徐悲鴻 (1895 - 1953年),江蘇宜興計亭橋人。父達章公善畫,幼即從父臨吳友如界畫人物。家貧,二十歲赴滬謀生,結識高奇峰,得康有為授書法之訣,入震旦大學習畫。1917年留學日本,歸後應聘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1919年公派赴法朱利安學院留學,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師事達仰和弗拉孟,考察德、比、意國美術。1927年歸國,任教中央大學藝術系。1933年攜中國近現代繪畫赴法、德、比、意、英及蘇聯展覽,廣獲好評。抗日戰爭開始後,隨中大西遷重慶,多次出國舉行個展,將賣畫收入全部捐給國家以助抗戰。嘗游印度,與詩人泰戈爾締交。
1944年任中國美術學院院長,1946年任北平藝專校長,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53年9月26日因病逝於北京,生平傑作及所藏中外名跡悉數捐獻國家,珍藏於徐悲鴻紀念館。一生從事術教育,求賢若渴,傅抱石、葉淺予、龐薰琴、齊白石、張大千、陳師曾皆與之合作,奠定以寫實為基礎的現代美術教育體系。愛才如命,桃李天下,一代大家如吳作人等皆出其門下。著述頗多,有《徐悲鴻藝術文集》傳世。學貫中西,在深入研究中國民族繪畫和歐洲傳統美術的基礎上,主張中國畫“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畫則凡“可采入者融之”“盡精微,致廣大”。在審美方法上提倡“甯方毋圓,寧拙毋巧,甯髒毋淨”,力救清中葉以來中國畫壇以“四王”為代表的甜俗柔靡之弊。重視素描、速寫等繪畫基本功的訓練,成就之高,一時無雙。重視人物畫的訓練和創作,早期主題多取材於經、史,代表作有《愚公移山》、《九方舉》,油畫有《溪我後》、《田橫五百壯士》,均是現代繪畫史的扛鼎之作;後期多取材現實生活。
徐悲鴻|中西融合 畫馬技巧極致
國畫題材廣泛,人物、山水、花卉、鳥獸均有成就。特擅畫馬,好在高麗紙上以水墨寫大幅奔馬、立馬、群馬,或神采英發,或遺世獨立,生機勃勃,既寄託情懷,也在筆墨運用上把寫意風格的畫馬技巧推到了前無古人的極致,成為現代中國畫成就的標誌性成果之一。擅書法,取徑北碑,天骨開張。
印鑒:徐、徐悲鴻、徐悲鴻印、江南徐悲鴻、江南布衣、悲鴻之畫、悲、東海王孫、往來千載、困而知之、吞吐大荒、聖人無全能、退以竣聽而不惑、仁者壽、真宰上訴、始知真放在精微、游于藝、水精域、美意延年。
本文節錄自《近現代書畫名家品鑑》鄧明
《徐悲鴻小傳》 廖靜文 撰 年表
1895年7月19日,徐悲鴻出生於中國南方的江蘇省宜興縣吧亭橋鎮,在煙波浩渺的太湖之西15公里。太湖之濱是中國歷代才子、詩人、畫家薈萃之地,它不僅山水明媚,更有勤勞勇敢的人民和悠久光榮的文化傳統。相傳春秋時范蟲曾攜西施在宜興隱居,以制紫砂陶器為生,被稱作紫砂的祖師陶朱公,至今宜興有中國陶都之美譽。宜興還有古跡“蛟橋”,是晉朝周處為民除害的斬蛟之地。徐悲鴻的父親達章公就是一位正直不阿的畫家,他精詩文、書法、篆刻,尤擅繪畫,在山水、人物、花鳥上均有很深的造詣。他不慕功名,不求聞達,曾刻了許多圖章,以明心志,如“半耕半讀半漁樵”“讀書聲裡是吾家"、“閑來寫幅丹青賣,不用人間造孽錢”“兒女心腸、英雄肝膽:·。”他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以及做人的高尚品德使徐悲鴻受到很深的影響,並使他走上了繪畫之路。徐悲鴻6歲開始跟父親讀書,10歲隨父親乘舟赴深陽時,便有“春水綠彌漫,春山秀色含,一帆風信好,舟過萬重巒”的詩句,以即景成詩的藝術才華聞名鄉里。他9歲讀完《四書》《左傳》後,便開始隨父親學畫,每日臨墓一幅吳友如的界畫、人物.吳友如是清代末年最大的插圖畫家,能在尺幅之中描繪亭臺樓閣、蟲魚鳥獸、奇花異草,以至千軍萬馬。徐悲鴻每次隨父親進城時,必至畫店觀賞石濤、八大及任伯年等人之作,回家後憑記憶默寫。在父親的殷勤教導和勇於創新的前輩畫家薰陶下,他打下了中國繪畫的堅實基礎。在寂寞的、缺少玩具的少年時代,徐悲鴻悄悄地愛上了周圍的許多動物,並且仔細觀察和描繪它們,如溫順的牛、賓士的馬、嘎嘎鳴叫的白鵝、浮游於水面的群鴨、倦臥在牆角或戲於樹上的花貓······都一一出現在他的筆下,宛然如生。
13歲時,家鄉大水,達章公便攜徐悲鴻去外地謀生。為人畫人物、山水、花卉、動物,刻圖章,寫春聯。那時只有城市才有人像攝影,所以他們經常為人畫肖像。這對少年的徐悲鴻來說,是一種極嚴格的考驗,對他日後在人物畫方面的卓越成就有重大影響。當然,這種賣藝的生涯不只是對他藝術功力的磨練,也使他更多地接觸了下層社會和勞苦大眾,激發了他憂國憂民的感情,他在當時的畫上常署名“神州少年”“江南貧俠",表達了他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的徐悲鴻已在摸索創造新的繪畫風格,當時的強盜牌香煙盒中附有動物畫片,悲鴻很愛搜集,又見到各種動標本,便對標本進行嚴格認真的寫生。些西方藝術大師的作品複製品更使他萌發了到歐洲去學習美術的朦朧恩望,然而冷酷的現實卻橫亙在他面前,流浪的生涯使父親染上重病,他們不得不返回故鄉。
19歲時父親病逝,悲鴻含著深沉的哀痛埋葬了父親後,決定去上海尋找半工半讀的機會。宜興初級師范的語文教師張祖芬送別他時,殷勤地勉勵說:“你年輕聰敏,又刻苦努力,前途未可限量。我希望你記住一句話:人不可有傲氣,但不能無傲骨',我沒有什麼東西可送你就以這句嘉話為贈吧!”徐悲鴻從心底湧起無限感激,並終身銘記著這句嘉言,將它們作為座右銘。直到他生命的晚年,他仍帶著溫情對我說“張祖芬先生可稱我的第一位知己呵!”
徐悲鴻來到上海,一位在中國公學擔任教授的同鄉徐子明曾將悲鴻的畫推薦給復旦大學校長,很受讚賞,並得到安排工作的許諾。當徐子明陪同徐悲鴻來到校長面前時,校長十分詫異,用耳語對徐子明說:“他年輕得像個孩子,如何能工作呢?”徐子明熱烈地爭辯說:“只要他有才藝,你何必計較他的年齡呀!”後來,徐悲鴻幾次寫信給復旦大學校長,都得不到回音;於是,徐悲鴻流落在上海。正在仿徨無計時,徐子明介紹他去找《小說月報》的編輯輝鐵樵。徐悲鴻挾了自己的畫和徐子明的信去見輝鐵樵,很受青睞,並應允為徐悲鴻在商務印書館謀一個畫插圖的小職,囑徐悲鴻過幾天去聽回音。這時,已是秋雨綿綿的季節,徐悲鴻沒有雨傘,冒雨去探回音。輝鐵樵先生愉快地說“事情成功了!你不久便可搬到商務印書館住。”種溫暖的感覺湧到徐悲鴻寒冷的身上。他立即趕回旅店,給母親以及故鄉的朋友寫信,說他已找到了工作。信剛剛發出,忽然響起急促的叩門聲。怪鐵樵站在門前,手裡拿了一個紙包,神色倉惶地說:“事情絕望了!”徐悲鴻急忙拆開紙包,只見裡面除了自己的畫以外,還有一個批件“徐悲鴻的畫不合用。”徐悲鴻覺得心猛然裂開了,血不斷地湧出來,一種難以遏制的痛苦和失望強烈地攫住了他,他狂奔到黃浦江邊,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混濁而奔騰的江水洶湧地衝擊著江岸,輪船的汽笛尖銳地吼叫著。徐悲鴻解開衣襟,讓無情的風雨打在他年輕的胸脯上。當一陣寒冷的顫慄從腳跟慢慢傳遞到全身時,他才清醒地對自己說:“一個人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而能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徐悲鴻回到了故鄉,送走了第一個沒有父親的憂鬱的除夕。鎮上的一位民間醫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並贈他一筆小款。於是,徐悲鴻再一次來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富商黃震之看到徐悲鴻的作品,十分讚賞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地為他提供食宿。但不久,黃震之不幸破產,徐悲鴻又無所依靠。
嚴寒漸漸消退時,徐悲鴻看到震旦大學的招生廣告,去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然而入學須交學費,他只好靦顏去向一位並非富有的同鄉阮翟光告貸,阮翟光熱情地接待和幫助了他。於是徐悲鴻入學了,除攻讀法文外,仍繼續作畫。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哈同花園附設的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畫像,便根據古書敘述,畫了一幅倉頡像應徵,想得到一點稿酬,解決生活困難。幾天後,明智大學派車來接他,盛讚他的作品,並請他去教授美術。徐悲鴻說明自己尚在求學,須待學期結束。徐悲鴻拿到明智大學給的一筆稿酬,決定去日本研究美術。1917年5月,徐悲鴻抵東京,整天尋覓藏畫的處所觀覽。感到日本一些畫家已不囿于陳法,漸漸脫去積習,能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達到精深美妙的境界,這使徐悲鴻更堅定了融會中外技法的意願。他在日本還結識了著名藝術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許多中國古代碑帖和日本繪畫精品。中村不折還托徐悲鴻將《廣藝舟雙桿》的日文本帶給康有為。
1917年12月,徐悲鴻來到北京,開始以他那生氣勃勃、富有民族風格的繪畫在中國藝壇顯露頭角,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他在故宮看到大量優秀的中國古代繪畫,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很活躍,《新青年》《每週評論》等刊物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傳播了民主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鴻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使他站在新文化運動的前列,成為中國畫家中最堅決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學的《繪學雜誌》第一期上以《中國畫改良論》題,對中國畫中的保守勢力進行猛烈抨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凡世界文明,理無退化。獨中國畫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五百年前退四百步,七百年前千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認為中國畫頹敗的原因是:“日守舊,日惟失其學術獨立之地位。”他慨歎地寫道“要之以視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實為奇恥大辱。”在如何進行革新的間題上,他明確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可采入者融之。”由於傅增湘和蔡元培的幫助,徐悲鴻終于獲得去法國留學的公費。
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方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啟程赴法,開始了他藝術生涯中轉折性的階段。徐悲鴻到達巴黎後,先在各大博物館仔細觀摹西方藝術的精華及比較他們與東方藝術的不同之處,數月絕筆不畫。然後,入徐梁畫院研習素描。隨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每次競試,都名列前茅。課餘,便到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研究各派的異同和各家的造詣。臨摹普呂洞、德拉克洛瓦、委拉斯蓋茲、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1920年冬,法國大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認識了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達仰·布佛萊,該畫會反對陳腐守舊的法國藝術家協會,主張在吸收各派之長的基礎上創新,他當時享有很高的威望。從此,徐悲鴻每星期天都去達仰畫室聆聽達仰的教導和參加該派藝術家們的茶會,尤其在與倍難爾的交談中,深受教益。達仰勉勵徐悲鴻說:“學美術是很苦的事,不要趨慕浮誇,不要甘於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鴻精繪素描,並養成默寫的習慣。
1921年4月法國國家美展開幕,徐悲鴻從早至晚仔細觀摹,走出會場時,才發現外面下著大雪,而他整天未進餐,又缺少禦寒的大衣,頓時感到饑寒交迫,腹痛如絞。從此患了嚴重的腸痙攣症。他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現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寫著:“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1925年徐悲鴻還曾赴新加坡,為陳嘉庚及其所辦的廈門大學作畫,並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的興趣。康有為當時曾寫道:“徐悲鴻10年前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書寫像,惟妙惟肖。其于畫,蓋天才也。後遊日本,又學畫於法國、德國,深詣7年。今歸出所畫示我,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其畫固中國所未見,其畫派亦中國所未有。”
1926年,徐悲鴻赴布魯塞爾的博物院臨畫,他很愛魯本斯的作品,認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畫家之一。1927年春,徐悲鴻赴義大利和瑞士,流連於聖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開郎基羅的壁畫之前,縱情地欣賞了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的傑作,並遊覽了龐貝古城,領略了西方古代藝術的氣氛。經過8年勤奮刻苦的學習和鑽研,徐悲鴻感到自己已能在創作之前胸有成竹,並能盡情揮寫,得心應手。於是,他帶著精湛的繪畫技法和廣博的藝術知識,回到久別的祖國,致力於革新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藝術運動。
1935年,徐悲鴻赴廣西,創作了山水畫《灕江春雨》,以大潑墨的手法描繪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筆墨淋漓,手法新穎獨特,是中國大寫意山水畫的代表之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重慶,徐悲鴻回校任教,並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反映人民生活艱辛的作品。
1940年,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泰戈爾在畫展序言中寫道:“中國的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形象,而無損於他自己經驗裡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多言是饒舌的:··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美好的盛筵。”並根據它們完成了中國畫《泰戈爾》偉大的詩人正在凝神構思一首美麗的詩歌,寧靜而神秘的花園有著無窮的詩意。它是徐悲鴻的肖像畫傑作之一。在泰戈爾的介紹下,徐悲鴻還為聖雄甘地作了速寫像。在印度,徐悲鴻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國畫《愚公移山》畫面以艱卓精神和必勝信念震撼人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以自己的畫筆為堅強不屈的同胞寫下了無愧於時代的偉大形象。徐悲鴻為這幅畫作了一百多幅習作和畫稿,最終使用了巨幅宣紙來表現劇烈運動中的人體。這在中國畫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是歷史與現實、西洋畫與中國畫的完美結合。
1942年,徐悲鴻回到重慶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動物畫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筆下的動物都寄託著畫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情。他喜寫威鎮百獸的雄獅,以“新生命活躍起來”的題詞點出自己熱望的民族覺醒與奮起。在祖國遭到侵略,人民遭受到蹂躪之時,他作的則是怒目欲眥的負傷之獅。他畫的駿馬以一往無前的氣魄和錚錚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問汝健足果何用,為覓生萄盡馳”,“直須此世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畫家的喜怒哀樂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馬已經融為一體了。在風雨中長啼的雄雞、逆風而飛的麻雀、貪食未果的白鵝、顏預渾沌的懶貓都在栩栩如生、脫紙而出的同時被賦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畫外之意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與深刻的啟迪。
1946年,徐悲鴻來到北平,擔任北平藝專校長。他聘請了許多有影響、有能力的優秀美術家到校任教。針對中國藝術教學的薄弱之處,他重視嚴格的基本訓練,強調素描是造型藝術的基礎,描寫物象務求精確。同時,他也反對照抄對象,主張有重點地取捨,既要致廣大,又要盡精微,提倡現實主義,要求學生以表現人民生活為己任,而不以抄襲古人為自足,倡導國畫的發展與革新。
1951年,徐悲鴻帶病去山東導沐整沂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畫了許多民工肖像,准備創作巨幅油畫《當代新愚公》在構圖期間,突患腦溢血,半身癱瘓。
1953年,徐悲鴻漸能起床行動,便到中央美術學院為畢業班學生和教師進修小組上課,他感到還有許多知識沒有傳授給他們,孜孜不倦地為他們講課、改畫,完全忘記自己還在病中。9月23日第二屆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開幕,他擔任執行主席,主持會議。當晚,突發腦溢血,於9月26日逝世。徐悲鴻安葬於北京西郊八寶山革命公墓。
徐悲鴻的作品融匯了古今中外的技法,認為他的油畫和素描也具有民族風格,是他自己生活年代的一位藝術大師。徐悲鴻的故居被辟為徐悲鴻紀念館,
徐悲鴻的作品1200多件,他節衣縮食購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書畫家作品1200多件,以及中外美術書籍、畫片、碑拓10000多件,由家屬全部獻給了國家。徐悲鴻只活了58歲,他的生命太短促了。但他那自始至終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卻長存,他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和精湛的藝術技巧的作品陳列在北京的徐悲鴻紀念館裡,激動著成千上萬觀眾的心靈,引起人們對他深沉的懷念。